绘画 |
·跃然纸上,喜于心中,画。 ■ 2008.10.30 ·美的对立与统一,即:艺术的攻击与防御。艺术创造,即:思维和行为于艺术上的攻击与防御。走笔行画,自然亦属此意义领域。我绘画,笔纸意识间攻防。 ·现今本土绘画逐渐忽略了对画面所直接表现出的美的本质刻画,对美的阐述过于贫瘠。而过多的侧重对所谓的涵义或意义加以言语上的丰释,就升华美而言,这显然是无益的。 ·名气效应可以弥补所绘之作之价值的不足,但终究达升不了美的价值。 ■ 2008.03.18 20:46:01 ·绘画可以抵消空寂,宁静中,纸上争鸣。 ■ 2007.10.12 00:14:43 ·对本土画作的思考,发现少了对美的阐述与个性;少了对美的维系与探索。 ■ 2007.04.25 21:08:31[整理] ·力争通过作品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现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以己之创丰富美、传递美,让世众感知美、享受美。 ·重复,固然枯燥。但有一种重复,为之不倦,那就是绘就的美。 ■ 2007.02.27 ·美术之于精神,是力量的传载。化悲哀为欢愉,向往无限。 ■ 2007.01.24[整理] ·偶感庆幸的是,己从未受过专业美术培养,否则终被统一批发处理得毫无棱角,也就没了个性,没了风格,没了创造,没了生命力。 ·笔迹与纸之间的切合似乎早已注定,我只不过是把脑中体察到的这一现成图案以映射的思维衬垫纸中加以描实而已。 ·周国平说:“可以剽窃词句和文章,但无法偷灵魂。”我说:“可以剽窃绘画,但无法偷灵魂。” ·绘画实是一场技击,每一处落笔都要力求下在纸的要害,它的气门就在迎合了美的位置。 ·绘画之享受莫过于行画间思维的灵幻和手感的韵致;而面于完作,则蜕变为了视觉的斋沐,同时净化了心灵。 ·画对人而言,也是供有味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只不过这是要我们用心去品尝、去聆听。 ·真正的绘画是神圣的,它的尊贵之处在于绘者从上帝那里获赠到了美。 ·不要为败笔而恼悔、气馁,善待它们,有时会因此找到新的出口,当然也是通往美的。一味懊丧,只会将其本意明实。 ·不管你是多么的无趣,只要随手画上几笔,总能牵带出一些线条中隐匿的灵魂,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也可能是一段传奇。 ·最对不起公众的,是当我发现了美而未及时采撷绘就下来存以卷本。究其因,客观有二:一是一时的惰性;二是恰时缺失可供纪录的工具。前者是吾亦憎的,后者则在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虽可先寄存脑中,但太半扼杀在记忆丢失或记忆超载以致溢出而损无。笔纸随行,最善。 ·绘画也有令我厌烦之处,那就是无意义的重复:无新则作品也是无心的。不美,当废止、销毁。 ·绘画无从灵感。心中有意就画,无则止。在于想与不想,而非借口灵感的临、失。 ·实本无“灵感”,这个词是虚脱的,画与不画取决于意念构思的结果是否执行,执行前的顿悟往往被人冠以“灵感”来到之说,却未曾想过之所以到来,显是一个误口。不否认,有些下定的笔触,确有暗示着某种注定,无由地决意兑现。它是作画之中骤至的,但我不把它视为“灵感”,在我认为,用“灵感”一词是对创造的亵渎。 ·本心求美,不外乎发现与创造。感意到美就要尽快地去捕捉,因美的释放是吝啬的,错过是伤。许是美的吝啬性,我对画亦吝啬。 ·画是有灵魂的,每幅画上都被赋予一种思想,思想即灵魂。 ·画是有生命的,它和人一样,视环境而定,只要条件许可,它的生命是不以世俗的偏见而停止呼吸的,除非条件不成立。 ·赏画也是一种心情漫步,使自身得以放松、畅然。 ·我的画里有我的性情:不做修饰与修改,这和我的人格相符。 ·我争取有生能让我的画登上大雅之堂,我确信它有这个特质。 ■ 2005.05.06 ·绘画中假使没有融入己身的个性,也就无所谓风格。 ■ 2005.5.5 ·真正的画者,不会对着笔发呆且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去浪费纸,相反地,总会将笔与纸间达成的默契渲染到及至,而这种默契,就是美。 ·画,实质上是笔与纸的合取定式。其间,人则扮演着存在量词这一角色,是一切创作的前提。此中,思维只是充当了一个哈希函数,其值即灵感。 ·视点,强调的是绘者与所绘对象在空间可视化距离上达成的角度共识,一旦感知获取了绝佳视点,此时最能呈现对象固有的美,即方可入画。 【标注】 ·作者-Author: 罗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