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 2008.03.18 20:46:01 ·美,源之于心,方溢于外。 ·孤处时,我的思想与我会话。创意和理念从中萌现缔生,捕捉此美以感精神之享,并美及他人。 ·个体意识形态的活跃性决定了各自对美不同程度上的认知。思维的涌动是对环境的反作用,它运作,促就美。 ■ 2007.10.12 00:14:43 ·美无界限:1.地域上,美无边界,世界通用,无沟通阻碍;2.程度上,美无限量,承载于思维与介质间相互感应的碰撞之中,所以同一事物即使于同一人而言因场境的不同其所反映出的美也各异。和人一样,都是相对的。 ·所谓“艺术”即:以技艺的突感所记录下的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幻术般或深刻性质的美。 ■ 2007.10.11 ·美有两个载体:1.美的自身的客体载体,即:美本身;2.感受美的精神介质的客体载体,即:意识的载体。两者缺一,无以构成美。 ■ 2007.05.22 11:50:25 ·都说:“距离产生美。”但距离的掌控不得当,也会导致美的无存。 ■ 2007.04.25 21:08:31[整理] ·事物的唯美在于抵消思想的空寂。思想之于创造,递美。 ·对美的向往,是我对艺术的最基本的渴望。 ·一旦抓住瞬间的美,等同美的瞬间定格。希望人人都以运用凝固美的这一动作。该动作本身,也是一种美。 ·凄美是一种婉约美、缺憾美,或忧怨、或悲壮。 ·一切学科都是思维逻辑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 2007.01.24[整理] ·若创造的结果是美的载体,即美的获取则是一切创造的至高礼遇,是创造的最高境界。 ·从平凡或是苦难中挖掘、凝汇成的美,是原生态的美,它更丰盈,更健硕,其中蕴涵的营养及能量最盛。 ·哲学的出现,得以让人理性的思考,辩证地对待。哲学与美是联通的,不是说美就是哲学,但可以理解哲学就美。 ·艺术必为美。美有两种,分物质、精神。艺术是美的升华。鉴别事物是否归属于艺术,主要是究其之美所在的思想层次或理念高度和智慧凝结度即可。 ·绘画、写作、雕塑、声乐、舞蹈以及其他一切艺术形式下所生长所传递的,是精神美,它通过物质美这一载体最终形成。 ·任何物质是无分美丑的,对此亦无法界定,二者是相对的。美丑只是人们的即时情感判定形式,因各个体间思维的感念、趣意不同而各自转移、不定。 ·美丑只存在于精神,意识判别美丑。通常,一个客体,在与其对应的个体集群中,被意向的多了,即:支持者比例占优,可以相对地说,该事物是美的,反之为丑。 ·视一对象,索其果,倘若非“善”,则不能称其为“美”,美必善,善必美,二者充要。 ·对美的缺失,是对我的残忍。发现中的美,寿命是短暂的;抓住后的美,才有了得以永恒的前提,把现有的美残灭,乃极恶,至恨。 ·有人说:“我发现美了。”我问:“在哪?”回答:“没了。”这可连起来理解为:“我发现美没了。”所以我说:“那不叫‘发现’。”站在负责的角度,严格的讲“发现”等同于“捕获”。 ·美的发现,凭借的或是眼,或是心。前者发现的是物质之美,后者发现的是精神之美。 ·一切形式的美,都可融会贯通,它不可从中再追加出美,而只能是美的转换、兑变。在即有的美中无论做任何拼合,其总值始终为一等值常量。 ·正,是美的化身。但不表“美”到哪里都受宠:像“邪”它就不领此情。 ·有时,对立是种绝美,它们的相互抵抗往往促就新的创生。如正极与负极,产生了电。 ·和谐亦是美,它侧重个体间精神思想的相互平衡,在意识上,没有突起和褶皱。 ·我相信每一个瞬间在某一处都有美的闪现,只是很少的人有幸身处正确的时差、地点得遇感知美,而利用那个特定的时空举意将其转为永恒呈现并施与这一行动的则更少。 ·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和风、丽日、黑土地……缺了我,我一个不得。任何美,都是要有观众的。 ■ 2005.05.05 ·心灵的美与发现之美是不同的。其间最根本的差异是前者之美源自心的主动,而后者之美则源自眼睛的主动。 ·眼睛的目的,是去发现美。对于有目而视不见美的人,我认为,是给予其眼的莫大的讽刺。 【标注】 ·作者-Author: 罗丹 |